昨日早上約8時(日本時間),日本大阪發生強烈地震,在氣象廳的最新記者會中,將地震從5.9上調至6.1,主要災區是在大阪北部的高槻市。
本次地震震央位於大阪府北部,地震規模為MJ6.1,震源深度為13公里,本震為西北偏西與東北偏東之地殼擠壓所引發之逆断層型地震。為日本氣象廳自1923年開始偵測以來,首次在大阪偵測到震度6弱以上之地震。
受到強震影響,災情陸續傳出,稍早大阪高槻市一棟建築起火,消防單位緊急到場灌救。馬路也因為地震塌陷,水管破裂,出現淹水情況,地鐵站天花板也漏水。地鐵站電子看板也因為承受不住搖晃掉落。一名9歲小女孩被游泳池的牆壁夾住身亡,警察廳表示,目前已經有4人死亡,還有多人受傷,關西機場則傳出多人受傷。
而當地多處地方出現外牆坍、塌道路塌陷、水管爆裂,震區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地震影響出現裂縫,災情十分嚴重。而當地居民已提高危機意識、亦未見大樓有嚴重損壞、估計往後餘震不會有太大傷亡。
回顧今年2月台灣花蓮大地震,當時震度約7級,強震後4棟大樓傾斜倒塌、最終導致17死282輕重傷,災後檢討報告指出當時地震不僅是天災更是地基與違規建築的問題引致。
嚴重傾斜的「雲門翠堤」大樓等被質疑怎麼會把地基蓋在美崙溪的舊河道河床上,河灘地地表下的水還是很充沛,遇上大地震搖晃,土壤液化的可能性很高。
完全震垮的國盛六街「吾居吾宿」大樓住戶質疑原本6層樓的建築卻被違規加蓋到9樓,經居民於2016年多次向花蓮縣政府陳情、抗議,但直到建商持續施工完成,縣政府人員卻怠忽職守而從未到現場阻止。
而日本能夠把傷亡減到最低,這和日本建築方面嚴格的法律規定、先進的技術及精細的工藝密不可分,也值得更多國家借鑒學習。那麼,今天我們來一起探秘日本的建築為何如此抗震?
通常來說,高層建築的地震對策分為三種:
1、 耐震構造
2、 制振構造(制震構造)
3、 免震構造
耐震構造:地震時會感覺到晃動,但不會倒塌
所謂耐震構造,是指支撐建築物的樑柱達到足夠的標準,能支撐建築物在地震的晃動中不
會倒塌。
一旦發生大地震,此類建築物也許會產生較大的晃動感,牆壁和家具亦不可避免有毀壞可
能,但在比較新的建築中,基本能抵抗住 6 級震度不會倒塌。
制振構造:即便是高層建築,在地震中也幾乎不會搖動
制振構造比耐震構造的建築物更加堅固,建築物內部的骨架部分,能夠充分吸收地震時產
生的能量,利用彈簧和橡膠等彈性體來減弱衝擊、防止震動傳遞,如此一來,便能緩和建
築物在地震中受到衝擊和產生搖晃。
導入了製振構造的公寓,因為能夠緩和建築物的搖晃程度,不僅具有安全性,還能減損外
壁在地震中的損傷,也能有效防止室內家具在地震中的倒壞事故。
不只是地震,因為這類建築也具有極好抵抗強風的功效,在摩天大樓中也常被使用。
免震構造:能避免左右搖動,不能避免上下搖動
所謂免震構造,是在建築物和地基之間,隔離以橡膠等免震裝置,以此減緩或避免建築物
在地震中搖晃的一種構造。 r> 不同於上述兩種構造,免震構造的建築物,並不直接與地
面相接觸。因此,即便在大地震中,建築物也不會產生太激烈搖晃,受到的破壞也會相對
減少。缺點是:因為此類建築成本較高,維持管理費也會更高。
另外,免震構造的建築物因為脫離了地基,隔著積木般的橡膠層,不能直接與地底相連,
雖然在地震中不太容易搖晃,但是比起一般建築物卻具有安定性較弱的缺點。例如說,遇
到強風時,建築高層也許會受到影響產生較大的晃動。
免震構造的建築物並不能避免所有地震類型,它能很好防禦水平方向的“橫搖”型地震,
但是對於直下型的“縱搖”型地震卻沒有效用。當發生了超大直下型地震時,免震構造就
成了一個虛設。
1981 年,日本出台《新耐震設計法》,其中明確規定了新造建築物的耐震標準:
1、 遭遇經常發生的中型地震,輕度開裂程度。
2、 遭遇罕見的超大型地震,不崩壞、不倒壞程度。
1981 年的新耐震標準建造的樓房,在 1995 年的 7.3 級阪神淡路大震災中經受住了考
驗,當然這一次也不例外。